宋词里的十大“放不下”,字字戳中人心窝里的坎
都说宋词是“愁”做的,可细品下来,哪是简单的愁?分明是一堆“放不下”——放不过回忆,放不下故人,丢不开遗憾,卸不下牵挂。这些句子,搁在千年前是词人的心头刺,放到今天,照样能戳中我们夜里辗转反侧的瞬间。
都说宋词是“愁”做的,可细品下来,哪是简单的愁?分明是一堆“放不下”——放不过回忆,放不下故人,丢不开遗憾,卸不下牵挂。这些句子,搁在千年前是词人的心头刺,放到今天,照样能戳中我们夜里辗转反侧的瞬间。
北宋嘉祐二年(1057),20岁的苏轼与父亲和弟弟一起辞别家乡眉山,到汴京参加进士考试,主考官是欧阳修。欧阳修看到这篇题为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的文章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,对其结构之严谨、说理之透彻、论证之严密大为赏识,当即决定判为第一名。但转念一想,这篇文章的作者
宋词里藏着太多说不出口的牵挂。不像唐诗那样直白浓烈,宋人把相思揉进月光、风露、残荷里,化成一滴又一滴泪,砸在纸页上,晕开了千年不散的愁。今天就捡拾起这十滴泪,看看古人的思念,藏着多少我们也懂的温柔与煎熬。
回去吧!田园快要荒芜了,为什么还不回去呢?既然自己让心灵被身体役使(为了仕途而违背本心),又为何惆怅独自悲伤?
我书我画我说唐人严恽,杜牧和宋人欧阳修,杨万里,王安石的「落花」
王禹偁(954年-1001年),字元之,济州钜野(今山东省巨野县)人,北宋初期的文学家、诗人、散文家,因直言敢谏、关心民生而著称,为宋初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,对后来的欧阳修、苏轼等影响深远。